
圖為郟縣恒壓噴灌水源泵站。杜冠甲攝
為保障農業豐產豐收,水利是命脈。河南作為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以水利工程為骨架,通過實施一系列工程,逐漸從“引水難、用水慢”走向“水源足、灌溉暢”。其中,河南省郟縣恒壓噴灌工程作為一個試驗工程,超期服役26年,仍在健康運行并發揮著巨大效益。當地是如何實現水利工程的“不老”傳奇?
我國水利工程目前在規模擴張和技術創新上成果顯著,但仍需解決設施老化、管理薄弱及生態協調等深層次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河南省郟縣的恒壓噴灌工程,目前已超期服役26年,仍在穩健運行。這一工程設計使用年限15年,據不完全統計,已累計灌溉面積達160萬畝,共節水4000萬立方米、增產糧食9000萬斤,綜合經濟效益達4.2億元,是工程初期投資的270多倍。
“一個試驗工程運行這么多年,不但沒有荒廢,還在健康發展,在全國實屬罕見?!敝袊こ淘涸菏?、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山侖實地調研考察后說。郟縣恒壓噴灌工程如何擺脫“荒廢”的宿命,變得越來越有生機和活力?近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郟縣恒壓灌區,察水源、看泵站、問管理、訪農戶,開展深入調查。
健康運行“超長待機”
一條北汝河,在郟縣境內從西北向東南蜿蜒而來,浩浩蕩蕩。作為淮河的二級支流,北汝河年均水流量5.6億立方米,但堂街鎮的百姓卻受山體影響,一直無福消受?!疤媒宙偽挥卩P縣紫云山西麓,成井條件差,在1984年以前,耕地基本是‘望天收’?!编P縣恒壓噴灌工程運行中心主任趙曉雅說。
發展恒壓噴灌,是我國“六五”期間的重點攻關課題。1981年,國家決定建設一座試驗工程,經過實地踏勘、調查和論證,最終選址堂街鎮。1984年9月,郟縣恒壓噴灌工程竣工,設計灌溉面積6397畝?!斑@是我國自主設計、自行研發、全部采用國產設備建設而成的第一座恒壓噴灌試驗工程?!壁w曉雅說。
清澈的北汝河水被提升至落差近百米高的蓄水池里,以恒定的水壓借助地勢自流,前所未有規模化地澆灌著堂街鎮數千畝土地,讓這些“望天收”地塊變成了“保收田”。
5月12日,郟縣恒壓灌區孔灣泵站,4臺大功率水泵火力全開,正向高處一個落差達68米的蓄水池抽水。泵站管理員尹中利說:“近來雨水少,很多村民凌晨4點就開始澆地。用水量大,泵站管理的壓力也很大?!?/p>
郟縣恒壓噴灌工程運行中心副主任劉紹偉今年50多歲,工作已有30多個年頭,練出泵站管理“聽聲辨病”的絕活兒,“水泵有故障不用檢查,一聽就知道哪里有問題”。不僅節能節時,還有效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極大提高供水效率。
水利工程有“三分建七分管”的說法。數據顯示,我國約有30%的水利工程設施因管理維護不足損壞。在這一工程設計評審階段,郟縣就成立了恒壓噴灌工程管理處,“建設階段管建設,建成階段管維護”。在當時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郟縣每年還撥給管護經費。
按計劃,工程于1999年達到報廢年限。2001年后,管網老化、設備冒火、效能衰減……恒壓灌區各種問題逐一顯現。劉紹偉回憶,當時職工都把工程當成孩子來愛護。維修經費困難,職工就親自干,拉水泥、石子、工具……僅農用三輪車就用壞3輛。
2020年12月,郟縣恒壓噴灌工程管理處更名為郟縣恒壓噴灌工程運行中心,財政全額撥款。他們積極開展灌區標準化管理創建,發展步入一個更高的臺階。恒壓灌區還被評為河南省4個標準化管理工程之一。
面對今年的春季旱情,3月份以來,中心職工都沒休假,連續開展巡檢與預防性維護,以降低故障率。今年以來,工程已累計提水252萬立方米,完成澆灌面積3.6萬畝,有效滿足了農作物生長的用水需求?!坝腥斯芘c沒人管,結果肯定不一樣。這一工程就是全國重視水利工程管護的典型?!编P縣水利局辦公室主任李徐燕說。
多方助力持續提升
郟縣恒壓噴灌工程建成后,有力促進了當地糧食穩產增產。記者采訪看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實施。這個總投資1.2億元的國債項目,今年建成后,恒壓灌區灌溉面積將由6397畝增至10.2萬畝,節水能力也將大幅提升。劉紹偉說,“恒壓噴灌工程是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水利問題的民生工程”。
水利工程管護需要錢,地方財政投入又有限,趙曉雅說,他們有效利用中央、省、市下達抗旱資金2808.67萬元,建成堂街鎮抗旱應急提水工程,不僅可滿足灌區用水需要,還利用回水段讓兩岸環境明顯改善?!斑@是河南利用抗旱資金建設的第一座橡膠壩工程。”李徐燕說,以水為牽引,項目把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統籌起來。
2006年以來,灌區先后實施水源泵站技術改造項目、灌區延伸項目、高效節水示范建設項目等,累計投入3800萬元。通過項目實施,當地持續對恒壓噴灌工程開展擴建、改造、升級和換新,在歲月更替中實現恒壓噴灌工程的一次次蝶變重生?!肮こ棠壳暗囊幠R堰_到建成初的15.9倍?!壁w曉雅說。
“灌區辦公地點在村里,加之經費緊張,很多年輕人留不下來,新老接替問題比較突出?!壁w曉雅說,為此,他們努力在強化設施維護與技術創新上下功夫:通過加強維護延長工程壽命,力求避免工程重建的大支出;通過技術升級替代人力,推廣信息化智能灌溉系統;在泵站、田間蓄水池、主管道和骨干工程主要位置安裝高清攝像頭,監控畫面集成在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工程遠程控制和監測管理,讓灌區工作管理更加省時高效。
恒壓灌區歷史上就是優質煙“山兒西煙”主產區。如今,新發展的自流灌溉區優質煙葉種植面積已由不足300畝擴至4500多畝,每畝煙葉收入也提高至8000元至12000元;小麥等糧食作物畝均增產150公斤……灌區群眾收入大幅增加。
節水管護應對挑戰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節水是關鍵。郟縣恒壓噴灌工程雖然超期服役,但恒壓灌區仍煥發著“青春”,灌溉水利用系數高達0.88,節水技術和管理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進入灌區,田間鋪設的一條條黑色管子,就像畫筆描出的輪廓線,格外引人注目?!拔姽?、滴灌管、滲灌管等節水設備在恒壓灌區是標配?!壁w曉雅說。恒壓灌區之前是半固定式噴灌,澆一畝地需用水約50立方米。過渡到微噴、滴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模式后,澆一畝地僅用水約35立方米。灌區7.44萬畝耕地,全部實現高效節水灌溉。
依靠群眾是大興水利的堅實基礎。郟縣縣長李紅民告訴記者,郟縣恒壓灌區還把群眾參與作為工程管理的重要抓手,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以形成更廣泛的水利工程管理強大合力。
徐石強是堂街鎮堂街西村的種地大戶,流轉了200多畝地,年收入不菲。他對水的感觸最深,“今年春季旱得很,澆不澆水差別太大了”。打理200多畝地,徐石強在澆地上一點也不犯愁:“協會有排號,輪到時只需將卡輕輕一刷,很快就能澆完,省時省心省力?!?/p>
徐石強所說的協會,全稱為堂街鎮農民用水戶協會,是郟縣恒壓灌區借助作為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先期試點的契機,于2015年在河南首個探索成立的農民用水自治組織。灌區內用水戶均可成為協會會員。灌區把用水指標下達給用水戶協會,并將田間支管網的日常管護全部移交。
“最近一個月,協會就維修田間各類管網60多次。”堂街鎮農民用水戶協會副會長張書景說。在宣傳和推廣節水技術、調解用水戶用水矛盾等方面,協會也發揮出巨大作用,收到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命名為“全國農民用水合作示范組織”。
目前,像堂街鎮農民用水戶協會這樣的協會,在灌區共有3個?!稗r民用水戶協會的介入,實現了群眾自我管理、自主服務,用水自治的目的。”趙曉雅說,灌區水利設施管理也呈現出“專管+協管+戶管”相結合的新局面,有效緩解了灌區面積擴大、運行中心人手緊張的矛盾,確保工程長期良性運行。(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