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市黃浦區推出“無感監管”樓宇(園區)機制,將7家重點樓宇納入首批試點。目前,7幢樓宇平臺錄入企業超760戶,基本實現了對樓宇內入駐企業的動態掌握和實時更新,逐步構建行政檢查無事不擾、服務企業精準高效的新型監管體系。黃浦區通過將“無感”理念貫穿治理全過程,不僅破解了傳統監管困境,更將監管成本轉化為服務價值,為全國城市在數字時代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范本。
做到“無感監管”,需要實現治理體系從“政府主導”向“政企協作”的深刻轉型。面對130余幢重點樓宇內企業頻繁流動的復雜現實,黃浦區若依賴有限行政力量“掃樓式”檢查,無異于大海撈針。黃浦區的突破性智慧在于,敏銳識別并激活了樓宇運營管理方這一長期被忽視的治理力量——他們是企業經營狀態的“第一知情人”。通過賦予其“前哨”與“橋梁”的角色,運營方在“企易注”平臺上及時更新信息、反饋異常、配合排查,讓監管者得以在“企業無感”中精準鎖定目標。平臺連接政企,打造共建共治的監管生態圈,政府與經營主體的角色邊界被重新定義,各自優勢在協作中實現價值最大化。當企業不再被動接受檢查,當監管者不再疲于奔命,一種基于信任與互惠的新型政商關系悄然生長,治理效率自然得以質的飛躍。
“無感監管”的另一精髓,在于讓政務服務理念實現從“被動受理”到“主動服務”的轉變。監管的“退隱”并不代表著服務的退場,而是服務更精準、更及時、更深入的體現。黃浦區通過屬地監管所與樓宇運營方建立的聯動響應機制,將“注冊指導、年報咨詢、廣告審查、信用修復、政策送達”等多類高頻服務場景,前移至企業日常運營的“家門口”。例如,東芝(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通過“企易注”平臺,幾分鐘便完成了執照注冊,徹底告別了紙質材料的繁瑣奔波。這種“企業前端發需求、樓宇中端歸口反饋、監管后端精準響應”的閉環,其本質是服務流程的重構與優化。當監管的剛性力量隱入幕后,服務的柔性支撐便走向前臺;當企業無須為應付檢查而分神,便能更專注于自身發展;當政務服務從“坐等上門”變為“主動敲門”,政企之間的“最后一公里”由此被打通。服務在此已非監管的陪襯,而成為驅動營商環境優化的核心引擎。
支撐“無感監管”高效運轉的底座,是數字工具實現了從“單一采集”向“多元分析”的進步。要夯實監管服務的數字底座,推動“無感監管”的布局,利用好數字技術,持續描繪用戶畫像,讓海量數據為監管做支撐。就拿“企易注”平臺為例,該平臺已進化為匯聚153棟樓宇、172家運營主體、5158戶企業數據的強大中樞。海量數據的積累與共享,使其超越了簡單的辦照工具范疇,成為多部門協同的監管底座與決策分析平臺。監管人員得以基于平臺進行企業信用畫像、精準風險預警、深度產業分布分析,邁向“風險早識別、問題早干預、需求早解決”的智慧治理。
“無感監管”絕非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是一場關于城市治理理念與范式的深刻變革。在數字經濟時代,要想破解“高密度、強流動、難覆蓋”的治理難題,答案就在于以服務為導向重構監管邏輯,以協作為路徑激活多元力量,以數據為基石賦能精準決策,以此更好地服務經營主體,治理效能也將不斷提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唐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