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6月30日訊(記者康瓊艷)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他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特殊困難群體。在國新辦30日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5位全國自強模范代表圍繞“弘揚自強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這束‘榮耀之花’由7類花組成,一共12000多針,累計耗時至少40個小時。”見面會現場,北京新生命養老助殘服務中心主任唐占鑫展示了由殘疾女性手工制作的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頒獎花束。2014年,唐占鑫創立了北京市首個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迄今已培訓400多名骨干殘疾人,助力900多名脊髓損傷者實現生活自理、700多名殘疾人實現靈活就業增收。從“被服務者”轉變為“服務者”,唐占鑫憑著不服輸的勁頭,在輪椅上闖出了一條路。她說:“希望有更多殘疾朋友和我一樣傳遞愛和溫暖,讓更多生命重新煥發光彩。”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扶婷選擇用多種角色詮釋人生價值。作為一名曾經的殘疾人運動員,她用18枚金牌為自己贏得尊重與認可;作為一名兼職律師,她以專業法理守護弱勢群體的公平正義。“這些年,身份一直在變,但心愿從沒有變過,那就是為殘疾人做點事。”堅持公益助殘18年,扶婷帶領30名律師把法律知識送到殘疾人身邊。“我深刻感受到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深入人心。”扶婷堅信,即使只有一只手臂,也可以守護正義的天平。
視力或許受限,但認知的疆域無限寬廣。從特教學校到普通學校,在教育公平的陽光普照下,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黃鶯一路求學讀到博士。在“看不見”的學習征途中,她面臨盲文版大學教材稀缺、高等數學特殊符號難以識別等困難。2017年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首次明確“積極推進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提供合理便利。黃鶯的母校武漢理工大學正是試點高校之一,她也因此成為這場改革的受益者。黃鶯說:“從‘特殊環境’走向‘殘健融合’,我見證了黨和國家‘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更感受到無數普通人對我們的善意托舉。”
推動殘疾人高質量就業是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作為浙江省平湖市景興包裝材料有限公司首席技師,“像健聽人一樣生活”始終是陳良杰心懷的信念。從一名普通的制圖員到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世界冠軍,陳良杰用多枚金牌詮釋匠人精神。“殘疾人就業的渠道日益拓寬,像我一樣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認真鉆研技術,成為專業領域能手的,大有人在。”他表示,未來將用自身經歷激勵更多殘疾人朋友勇敢追夢,通過勞動實現人生價值。
“獨臂村醫”陳桂平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新圩鎮新圩村衛生所的一名醫生。剛從醫的時候,不少患者顧慮,只有一只手的醫生真能扎好針嗎?為此,陳桂平在自己手臂、腳背上反復練習,終于贏得了鄉親們的認可。29年來,陳桂平累計出診行程超過12萬公里,騎壞16輛自行車,服務群眾5000余人次,被百姓稱為“隨叫隨到的120”。從“自助”到“助人”,陳桂平用一只手撐起了無數人生命的晴空。“能在家鄉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技術服務父老鄉親,是最有價值的事。”陳桂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