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占比超過95%,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超過75%和85%,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風險可管控的良好態勢更加牢固。
加強種質資源利用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戰略性資源,也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打牢種質資源基礎,需要做好資源普查收集、鑒定評價工作。
“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新收集農作物資源13.9萬份,采集制作畜禽、水產遺傳材料107萬份和12萬份,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珍稀瀕危資源。目前,我國長期保存的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
“資源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核心還是要用得上、用得好。”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介紹,有關部門正在系統推進國家庫保存資源的規模化基因型鑒定和表型鑒定,目前已鑒定挖掘出一批優異資源,并全部分發用于育種創新。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劉莉華表示,我國已經建成了設施先進、管理完善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農作物方面,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成運行,可滿足未來50年長期戰略保存需求;畜禽方面,初步形成國家庫、區域庫、保種場區相銜接的3道保護屏障;水產方面,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投入運行。
加快關鍵技術攻關
雞肉是我國第二大肉類產品,白羽肉雞是雞肉生產的主導品種。然而,我國白羽肉雞種源長期依賴進口。經過不懈努力,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等3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品種于2021年通過國家審定,實現零的突破,生產性能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除了白羽肉雞,我國自主培育的華西牛和15個南美白對蝦新品種市場占有率也穩步提升。“通過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們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劉莉華說。
加快農業領域前沿科技創新和學科交叉融合,是實現農業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認為,實現種源高水平創新是重點。隨著表型組學、生物育種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精準設計、定向改良以及高效鑒定成為育種新常態。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新建成的國家南繁作物表型設施可以高效采集種質資源和育種材料的數據,提高了表型性狀鑒定效率。
“智能品種智造是未來農業科技競爭的制高點。”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介紹,智能育種依靠“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培育出最優化的動態調整株型,最終實現增產增質、減投減損的目標。
加力培育創新環境
種業振興離不開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科技創新要讓企業來當出題人、答題人。
農業農村部從全國種業企業中遴選出270家優勢企業,構建國家種業企業陣型,推動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種業基地與企業對接,創新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陣型企業普遍建成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種業創新平臺,初步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中化先正達、中信隆平穩居全球種業前十強,廣東、四川、浙江等多個省份相繼組建省級種業集團。
為了進一步提升種源安全保障水平,我國加快種業基地建設,形成甘肅玉米、四川水稻、黑龍江大豆和海南南繁等國家級基地,健全良種繁育“國家隊”,供種保障率達到78%。
“南繁硅谷”是國家種業科技創新攻關的核心平臺。據估算,我國新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中,超70%經過南繁選育。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王祺揚表示,南繁已實現從單純育種到傳統基地再到全產業優化升級的種業高地蝶變。南繁基地劃定了26.8萬畝保護區,建設了5.3萬畝核心區,建成一批南繁公共實驗服務平臺,培育種業CRO(合同研究組織)業態,推動技術、資金、數據等要素加速聚集。
激勵創新需要良好的市場環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王玉璽認為,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關鍵在于加大植物新品種保護力度,形成市場化導向的共享與利益分配機制。
近年來,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從立法、司法、執法等層面協同推出打假護權“組合拳”,初步形成了種業知識產權大保護格局。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新一批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公告,推出特色品種1254個,同時撤銷“仿種子”問題品種313個。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擴大“仿種子”清理范圍,加快優質特色品種推廣應用,嚴格品種登記審查,從源頭上防止“仿種子”,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提供良種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吉亞矯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