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遇灣區”“機遇香港”“機遇澳門”大型采訪活動近日圓滿結束,向全世界展示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光明前景。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為投資者、創新者、就業者、求學者乃至休閑養老人群都提供了大好機遇,但要說最大的灣區機遇是什么,確定性是受訪者的普遍選項。
在全球經濟動能不足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步伐穩健。珠三角9市已全部公布一季度經濟成績單。9市生產總值共計超2.7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800億元。香港一季度生產總值同比上升3.1%,創5個季度新高。經濟按季增長2%,是兩年來最大增速。澳門保持復蘇態勢,一季度生產總值997.8億澳門元。
對投資者而言,確定性是穩定的收益。在香港,已經有2700多家單一家族辦公室落戶,其中一半以上資產規模超過5000萬美元。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特區投資推廣署家族辦公室團隊已成功引進160家全球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在前海,實際使用外資逐年增長,2024年達到266.5億元,同比增長7.4%。截至2024年6月底,澳門金融業總資產約27174億澳門元,較2019年上升25%。在大灣區的投資者中,不乏歷史上百年的家族集團,他們本身就已經穿越了長周期,投資灣區就是對大灣區確定性的信心票。
對創新者而言,確定性是開放包容的生態。廣東圍繞粵港澳科技合作需求,推動組建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廣東目前已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載體130多家,孵化中的港澳企業和團隊近1100個。香港已開展建設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聚焦先進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項目,并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澳門先后布局建設了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校產學研收入及專利項目數量持續上升。“一天之內找齊上下游,三天之內做出新產品。”深圳的產業完備度讓成果轉化達到“計日程功”的程度。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大灣區城市面對風險挑戰的強勁韌性。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香港在這個方面的策略非常明確、簡單——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好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做大做強自己。”澳門特區政府則在進一步深化與葡語國家交流的同時,嘗試拓展與西語國家、東南亞國家的往來。深圳擁有前海、河套兩個重大平臺,國家陸續出臺或批復兩大平臺頂層設計文件,都明確提出到2025年的建設目標任務,深圳在年初已逐條逐項對標對表,制定印發年度工作要點并定期調度推進。總之,大灣區各個城市都在穩扎穩打,聚精會神辦好自己的事,這種自信穩重的淡定是對外部挑戰的最佳回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