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寧夏銀川市的寧夏共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老式紅磚廠房內,近百名工人用傳統的翻砂、制芯等工藝鑄造發動機機體,這是“傻大黑粗”的體力活。隔壁貼有灰白色外立面的現代化廠房中,電子屏幕上每個鑄件的生產參數一目了然,一臺臺無人值守的鑄造3D打印設備高效運轉,這是“窈窕淑女”般的技術活。
望著眼前“黑白分明”的兩座廠房,62歲的公司董事長彭凡自豪地說,“這就是全球首座萬噸級鑄造3D打印智能工廠。今年年底,公司所有生產線將全面升級為以3D打印技術為基礎的生產線”。
彭凡是個執著的人,而正是骨子里“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執拗勁兒,成就了寧夏共享集團,也成就了彭凡。“沒有一成不變的產業,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司,我們永遠在路上,永遠在創新。雖然我已經60多歲了,但還是個奔跑的少年。”他說。
質量制勝
1983年,彭凡從重慶大學畢業。他坐了3天綠皮火車,來到荒涼戈壁,成為長城機床鑄造廠(共享集團前身)的工人。
自打那時起,彭凡就立志“必須干出個樣子來”。他跟著師傅早出晚歸學習技能,從一線工人、技術工程師到車間主任,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公司負責人。
1994年,長城機床鑄造廠開始公司制改革。“這次改革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解決了企業發展資金的問題,更推動企業從寧夏走向全國、走向全球。”彭凡認為。
改制初期,彭凡和很多老員工坐上南來北往的火車跑市場。他說,“雖然開拓了40多家客戶,但由于過去長期做配套生產,加之產品缺乏創新,公司一度瀕臨虧損邊緣”。
為了推動公司生產的鑄件出口,1996年,時任廠長前往國外拜訪世界機床行業企業時,卻被當地一家鑄造業協會會長當面評價:“中國的鑄件也就是做馬葫蘆蓋(下水井蓋)的水平,你們怎么能夠做出出口鑄件呢?”
這句話,讓在旁邊的彭凡憋了一口氣:必須盡快扭轉頹勢,讓世界對我們的鑄造產品刮目相看。
“不得不承認當時的鑄造水平不高,但是我們一定能做出高質量的出口鑄件產品。”彭凡說。
后來,企業接到國外公司的鑄件訂單。彭凡和工人們一個多月吃住在生產車間,生產出符合出口標準的鑄件,逐漸打開了外銷窗口。
2003年,通過股份制改革,長城機床鑄造廠轉型為共享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彭凡帶領企業立志要做高端鑄造產品。
一次次的攻堅克難,讓產品質量與日提高,獲得越來越多公司的認可。如今,共享集團擁有大量的國際客戶,80%以上的客戶是世界500強或行業領先者。
堅持創新
“企業所做的事情是十年磨一劍進行變革和創新。堅持很難,但很重要。沒有這個決心和毅力,就沒有鑄造3D打印技術和規模化應用。”回顧走過的路,彭凡感慨道。
十幾年前,3D打印技術在國外漸漸興起。彭凡敏銳地發現,這項技術有助于破解鑄造行業人工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生產環境差等難題,這或許就是實現鑄造行業由大變強、彎道超車的“秘鑰”。
當時,內行人大多認為,傳統鑄造嫁接3D打印是異想天開。一旦推進,就意味著進入了鑄造的“無人區”,只能成功不許失敗。一旦失敗,企業積攢多年的家底不僅將被敗光,還會錯失發展機遇。因此,當彭凡提出要走“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這條路時,很多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彭凡仍堅持押注3D打印技術,斥資2500多萬元從國外購買了3臺小型3D打印機,開啟了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之路。在發展過程中,卻遭遇使用成本高昂、生產效率不高、維修服務價格高等難題。
面對挑戰,彭凡一邊組織工人繼續生產應用,一邊通過大量的科學計算分析,得出了成本可以降低、效率能大幅提升的結論。
彭凡拿著結論找到外商談合作,但想通過在國內設立合資企業,擴大3D技術應用的想法吃了閉門羹。認準新技術的前景,彭凡帶領平均年齡僅有28歲的科研團隊一頭扎進廠房,用時5年突破了鑄造3D打印材料、工藝、軟件、關鍵零部件及集成等產業化應用的技術難題,成功實現鑄造3D打印產業化應用的國內首創。
彭凡認為,作為一名企業家,首先就是要創新,要不斷適應市場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創新要成為日常工作中一個持續的過程,當然創新也要看到結果,讓企業每一天都有變化和進步。”
在彭凡的堅守中,當初只有一張辦公桌大小的3D打印設備,變成一間房子大小的設備,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成為變革鑄造行業的生產利器。截至目前,該項技術已取得500多項專利授權。
2017年,由共享集團研發的3D打印設備對外銷售;2021年,陶瓷3D打印設備對外銷售;2023年,團隊成功研制出超級砂型3D打印設備,效率是市場同類設備的5倍。
競逐智能
在共享集團發展中,數智化與3D打印技術并行發展。“公司從2012年起,就把數智化轉型納入經營方針,計劃2026年實現數字化企業的建設。到2030年將實現智能化企業的建設,打造卓越級智能工廠和領航級智能工廠。”當下,彭凡聚焦目標,梳理出100多項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自主研發的鑄造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鑄造云,增材制造領域首個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增材云,水泵行業首個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水泵云,只需在云端一鍵開通,即可助力其他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只有打造好智能化樣板間,才能賦能更多行業。”彭凡帶領共享集團投入大量經費搞科研,壯大人才隊伍,不斷推進數智化轉型,努力打造智能化“樣板間”。
有一家制造業大型企業,斥資30億元搬遷新址,亟需建成一個智能工廠,邀請共享集團做新廠規劃。
原有的技術要改造升級,部分落后技術全部淘汰,有的工藝和技術需要重新設計制定……面對一道道難題,共享集團的國家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常濤和技術人員扎進車間,從學習對方工藝做起,設計流程、規劃布局,用半年時間圓滿完成訂單。
很快,共享創新中心接到了第二單。“這次我們把業務拓展到智能工廠總體建設,真正實現了定制智能工廠的目標。”常濤說,從硬件到軟件、從咨詢到交付,共享創新中心給對方做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得益于這次“一炮打響”,“西北有家企業會定制智能工廠”在業內廣為流傳。
目前,共享創新中心的定制服務已覆蓋近20個省份,成功應用于近百家企業,在幫助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節能減排降耗的同時,正在發揮區域示范帶動作用。
“企業基因中已經融入了創新要素,只有不斷突破才能滿足客戶需求。”彭凡說,“不論是中央近期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還是寧夏召開的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都在傳遞‘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的信號,讓我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今后要和大家繼續攀登創新高峰。” (經濟日報記者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