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湖北省低空經濟發展推進會召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忠林主持會議并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搶抓機遇、守正創新,扎實推動全省低空經濟安全健康發展,努力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發展高地。
從空域規劃到技術攻關,從場景落地到立法保障,推進會系統部署空域規劃、技術攻關、場景應用等戰略方向,擘畫了低空經濟發展的立體藍圖。將低空經濟這一未來產業轉化為湖北發展新動能,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考驗對新型生產力布局的系統性思維。
低空經濟本質是“技術+場景”的雙重革命。湖北省高校云集、科研密集,擁有空域、產業、場景等全方位的立體資源,發展低空經濟絕非“從零開始”。但技術優勢不等于產業勝勢,關鍵在于把實驗室的“論文數據”變成產業鏈的“真金白銀”。正如推進會強調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從飛行器制造到智能導航系統,從新能源動力到低空通信技術,都需要以市場需求為牽引,推動高校、企業、資本“綁在一起創新”,讓技術突破與場景應用同步跑,把“科技長板”轉化為“產業王牌”。
低空飛行不是“想飛就飛”,安全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發展低空經濟,既要建“看得見的網”—通用機場、起降點、導航基站等硬件設施,更要織“看不見的網”—空域動態監控、飛行風險預警、數據安全保障等智能系統。這就像建一座“空中立交橋”,既要規劃好不同飛行器的“車道”,也要裝上智能紅綠燈和應急通道。只有讓技術防控與制度監管“雙管齊下”,才能打消公眾對“頭頂安全”的擔憂,為產業長遠發展掃清障礙。
低空經濟涉及制造、通信、交通、服務等十多個領域,單靠政府或企業“單打獨斗”難成氣候。發展低空經濟需要打好“組合拳”:政府當好“規則制定者”,用政策引導產業方向;企業爭當“創新主力軍”,用技術突破打開市場;高校化身“人才孵化器”,為行業輸送專業飛手、運維工程師;市民則成為“場景體驗官”,用需求倒逼服務升級。當產業鏈上下游“擰成一股繩”,低空經濟才能從“盆景”變“風景”。
湖北省科教資源、產業基礎、區位交通的疊加,是撬動低空經濟這片“新藍海”有力的杠桿。唯有以創新為翼、以安全為舵、以合作為槳,才能真正讓產業發展“沖上云霄”,讓低空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作者:李旭東(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 網評團隊、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