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中腹地蜿蜒的滬昆鐵路線上,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婁底工務段漣源線路車間主任劉海舟,用創新的智慧、精細的管理和溫暖的情懷,詮釋著新時代鐵路 “大管家” 的責任與擔當。他的故事,沒有宏大敘事的震撼,卻在點滴實踐中,勾勒出鐵路現代化建設的堅實輪廓,讓人看到平凡崗位上迸發的非凡力量。
面對滬昆鐵路 K1272 區段 “會呼吸的沼澤” 般的翻漿難題,劉海舟沒有因循守舊。他從生活中的陶制排水管獲得靈感,用 PVC 水管結合巧妙設計,為道床疏通 “血脈”。這一創新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打破常規的勇氣與智慧。在鐵路養護工作中,類似的 “小毛病” 常常成為影響安全與效率的 “大隱患”。而劉海舟的實踐證明,解決問題不一定需要高精尖的技術,關鍵在于能否跳出固有思維,以 “小技小改” 實現 “大翻身”。逐年遞減的翻漿數量和車載報警數據,就是對他創新成果最有力的證明。這種敢于探索、善于創新的精神,正是推動鐵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
在管理上,劉海舟推行的 “123 管理模式” 和 “專業人干專業事” 的理念,展現出對鐵路養護工作規律的深刻理解。軌距精改、軌面修等專班的設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作業質量。面對職工初期的抱怨,他用實際成效說服大家,讓職工在收入增加、考核減少中感受到科學管理帶來的紅利。這啟示我們,管理不是冰冷的制度約束,而是要在尊重規律、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實現團隊效能的最大化。漣源線路車間從 “吊車尾” 到 “領頭羊” 的蛻變,印證了科學管理對鐵路養護工作的重要意義,也為鐵路現代化建設中的管理創新提供了鮮活范例。
在團隊建設方面,劉海舟更像是一位溫暖的 “家長”。他與職工圍坐討論施工細節時的輕松氛圍,手機相冊里與同事 “戰斗” 的珍貴瞬間,以及幫助職工成長的耐心與關懷,都讓這個團隊充滿凝聚力和歸屬感。鐵路養護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唯有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能守護好每一寸鋼軌的安全。劉海舟深諳此道,他用真心換真情,讓職工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構建起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是鐵路事業不斷前行的堅實保障。
鐵路現代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高精尖的技術設備,也離不開像劉海舟這樣扎根一線、默默奉獻的 “大管家”。他們用匠心丈量鋼軌,用智慧破解難題,用真情凝聚團隊,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篇章。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對工作的熱愛、對責任的堅守和對創新的追求,這些品質正是推動鐵路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愿更多人能以劉海舟為榜樣,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共同繪就鐵路現代化建設的壯麗畫卷。(周源、何雙江)